小小學,偏遠村落的精神堡壘  2004-06-15/聯合報/A15/民意論壇】

洪蘭/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(台北市)

上學去,至少有一頓熱午餐

生了病,通常老師最先發現

有天災, 村民都到學校來躲

運動會, 等於是全村運動會

報載監察院建議廢除一百個學生以下的中小學,以節省五十億的人事經費。

我看了很驚訝,教育對於國家就像血液對於人體一樣,一個失血的人是站不起來、活不久的。

我小時候,台灣貧困,沒有書讀,想識字,孩子得天不亮就起床,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才有可能,大人看在眼裡,萬分不捨,於是上下齊心,打出「村村有小學,家家有書讀」的口號實施義務教育,努力使我們的下一代不因路途遙遠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。這個正確政策的結果是教育普及,國力提升,台灣經濟起飛,擠進了亞洲四小龍的圈子。但是台灣錢淹了腳目之後,台灣人就忘記了先前的辛苦路,自大加自滿,開始做出毀祖滅宗,動搖國本之事。

在偏遠地區,小學是一個村落的精神中心,在家庭瓦解的現在社會,它不但提供孩子受教的機會,還兼替了家庭的功能,孩子來上學,每天至少有一頓熱的午餐可吃,不致三餐不繼;生了病,通常是老師第一個發現(我知道有校長自己開車送孩子下山去看病的例子),頭上長了頭蝨,老師帶到水龍頭下,全班一起洗頭。在偏遠的山區,老師管的絕對不只孩子兩耳之間的事而已。一個好的校長更是凝聚一村的靈魂人物,他辦活動將文化帶進村落,他向外爭取資源,讓環境得以改善。有一次我們在信義鄉迷路,找不到要去的小學,開車的義工說在這種地方,學校一定是蓋在最高點,往上爬準沒錯,果然向上走找到了學校。

學校是一個村莊設備最完善、建築最堅固的地方,因此有天災時,村民都到學校來躲,操場成為直升機降落的地方,它無形中成為一個村落的精神堡壘,是開村民大會的當然地點;學校的運動會等於全村的運動會,大人小孩天不亮都到操場埋鍋造飯,準備一顯身手,如果廢了學校就等於廢了這個村落,更驅使人口外移,部落流失。山地孩子把老師、校長當作父母尊敬的態度也讓我看了非常感動,常想政府不論作了多少短視的事,在教育上,至少它堅持了理念,想不到現在連這個也快要沒了。

五十億的確是很多的錢,但是跟六千一百多億的軍購比起來不過九牛一毛而已,何況採購飛彈並不見得就能救台灣,因為對方永遠可以買更多的飛彈,但是關掉一所小學會毀掉一個偏遠山區弱勢孩子的前途。請不要忘記,再精良的武器也是要靠人來操作,沒有教育台灣是沒有希望的。許多事不能以錢來衡量,真正愛台灣就應該為台灣的前途作長遠的打算,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找出年輕人不敢生孩子,人口下降的原因,而不是砍教育經費,在弱勢團體上動腦筋。沒有人才,再精良的武器也無法保護台灣,我們小時候都念過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,不知當政者為何急急要砍伐這棵大樹?